TranSun

PCIe是什麼?3分鐘搞懂最新技術、規格與測試重點

在數據驅動的世界中,PCIe 技術以其卓越的速度和靈活性,成為現代計算和通信的基石。無論您是技術新手還是資深專業人士,掌握最新的 PCIe 規格和測試要點,都是提升系統效能的關鍵。本文將帶您迅速了解這項技術的核心優勢,並為後續深入探討奠定基礎。

PCIe 是什麼?

PCIe(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),簡稱PCIe或PCI-e,是一種高速串列電腦擴充匯流排標準,用於連接電腦與多個週邊設備。它旨在取代舊有的PCI、PCI-X和AGP匯流排標準,提供更高的頻寬和更低的延遲。

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,數位資料傳輸正面臨新的挑戰。人工智慧的迅速崛起、高畫質影音串流的普及化,以及自動駕駛技術的進步,都導致數據流量以驚人的速度激增。這種增長不僅促進了網絡和運算技術的演變,也引發了對更高效能數位介面的強烈需求。

在這一背景下,PCIe已成為高速數據傳輸的核心技術之一,為人工智慧、伺服器和儲存系統的效能提升提供了關鍵支持。同時,其他高速介面如USB和DDR也在推動數位技術的進步與應用擴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,共同塑造了現代數位世界的基礎架構。

PCIe 技術演進

自2003年首次問世以來,PCIe技術經歷了多次革新,以適應不斷增加的頻寬需求和多樣化的應用場景。以下將概述PCIe技術的演進歷程及其未來發展趨勢:

在當今數據驅動的時代,高速數據傳輸已經成為資料中心、車輛系統、計算和儲存技術的基石。作為一種核心的擴展匯流排和插槽接口標準,PCIe引領著這些領域的技術進步。PCIe標準由PCI-SIG制定和管理,隨著時間的推移,技術不斷迭代,以應對日益增長的高速傳輸需求。雖然PCIe技術已發展至第六代,但當前市場上的商用產品仍以PCIe 5.0和PCIe 4.0為主,這些標準廣泛應用於消費者可購得的產品中。

1. 初期發展

  • PCIe 1.02003年):作為PCIe技術的首次亮相,這一版本支持每通道 2.5 GT/s 的數據傳輸速率,主要應用於個人電腦市場,開啟了高速擴展匯流排的全新篇章。

2. 頻寬躍升

  • PCIe 2.0(2006年):相較於首代,這一版本的傳輸速率翻倍至 5 GT/s,為後續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,進一步擴展了PCIe的應用範圍。
  • PCIe 3.0(2010年):引入了更為高效的編碼技術,將傳輸速率提升至 8 GT/s,幾乎將頻寬再次翻倍,滿足了日益增長的工作站和伺服器市場需求。
  • PCIe 4.0(2017年):經過長時間的技術研發,PCIe 4.0 將傳輸速率提升至 16 GT/s,在 x16 配置下提供 32 GB/s 的總頻寬,同時通過降低功耗來提高系統的能源效率。

3. 應對新挑戰

  • PCIe 5.02019年):為快速應對市場需求,在 PCIe 4.0 發布不到兩年後推出,將頻寬提升至 32 GT/sx16 配置下的總頻寬達到 128 GB/s。該版本還優化了信號完整性,並強化了連接器設計以支援更高的數據速率。

4. 未來展望

  • PCIe 6.0(2021年發布):資料傳輸速率達到 64 GT/s,支援 x16 配置下的 256 GB/s 總頻寬。PCIe 6.0 採用了 PAM4 信號傳輸和前向糾錯技術,顯著提升了傳輸品質並降低了延遲,為未來高性能應用奠定基礎。
  • PCIe 7.0(預計2025年發布):預期將傳輸速率提升至 128 GT/s,進一步推動頻寬的擴展,以應對未來數據密集型應用的需求,為未來技術應用提供更強大的支持。

5. 多元化應用

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,PCIe 已成為多個行業的標準互連技術,包括個人電腦、伺服器、高性能計算、汽車和嵌入式系統等。人工智慧、機器學習和雲端運算的興起進一步推動了PCIe技術的需求,使其成為現代數據處理和運算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
 

以下是 PCIe 技術演進及傳輸速率表格:

版本

發布年份

數據傳輸速率

主要特點

PCIe 1.0

2003

2.5 GT/s (250 MB/s)

初次問世,為個人電腦行業提供了新一代的高速傳輸接口

PCIe 2.0

2006

5 GT/s (500 MB/s)

資料傳輸速率翻倍,為後續技術升級鋪平了道路

PCIe 3.0

2010

8 GT/s (984.6 MB/s)

採用了更高效的編碼技術,再次提升頻寬,滿足更高性能需求

PCIe 4.0

2017

16 GT/s (1969 MB/s)

經過多年研發,頻寬達到新高度,功耗也顯著降低

PCIe 5.0

2019

32 GT/s (3938 MB/s)

快速迭代,頻寬翻倍,進一步改善了信號完整性和系統性能

PCIe 6.0

2021

64 GT/s (7877 MB/s)

引入PAM4信號和前向糾錯技術,實現更高效的數據傳輸

PCIe 7.0

預計2025

128 GT/s (15754 MB/s)

目標將頻寬推至新極限,以支持未來高需求的數據密集型應用

 

 

PCIe 技術演進及傳輸速率表格

資料來源:

https://pcisig.com/sites/default/files/files/PCI-SIG-Seamless_Transition_to_PCIe_5.0_in_System_Implementations_FINAL.pdf

PCIe 用途及應用領域

PCIe 技術不僅在數據傳輸速率上表現出色,還在多個應用領域中展現了強大的性能優勢,成為現代技術架構中的關鍵組成部分。

 

  • 乙太網絡: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,PCIe 4.0 支持 100G 和 200G 的連接,PCIe 5.0 則將性能進一步提升至 400G,並已在實際應用中得到廣泛部署。展望未來,PCIe 6.0 有望將連接速率提升至 800G,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網絡需求。
     
  • 固態硬碟 (SSD):在存儲領域,PCIe 4.0 可實現約 7000MB/s 的數據傳輸速率,PCIe 5.0 將其提高至約 14GB/s,而 PCIe 6.0 預計將進一步推升至 28GB/s,顯著提升存儲設備的讀寫速度。
     
  • 人工智慧 (AI) 和機器學習 (ML):這些技術領域對數據處理能力的要求極高,然而 PCIe 介面常常成為系統瓶頸。從自動駕駛、醫療成像到基因組測序和數據採集,這些應用都依賴 PCIe 進行高速數據傳輸。不論是 CPU、GPU、FPGA,還是專用集成電路 (ASIC/SoC),如 Google 的 TPU,PCIe 技術在這些系統中的重要性無可替代。
     
  • 記憶體級存儲:這類存儲解決方案依賴於 PCIe 5.0 和 PCIe 6.0 的高性能支持,以實現更快的數據存取速度,滿足對大容量數據的即時處理需求。
     
  • 汽車行業:在汽車技術中,特別是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(ADAS) 中,PCIe 4.0 已經被廣泛應用。然而,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進一步發展,未來將需要更高性能的 PCIe 版本來處理來自攝影機、雷達和激光雷達的大量數據。
     

PCIe 技術的開發過程中,從原型設計到最終商業化的每一階段,都需要對高速數據系統的信號質量進行嚴格測試。這些測試不僅確保了產品的高品質,還保障了信號的穩定性和可靠性。此外,物理層測試,如抖動容限測試和鏈路訓練評估,對於主機與設備的互聯性至關重要,確保整體系統的穩定運行。

 

▲ PCIe Technology Market Forecast from PCI-SIG,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ABI Research. (Graphic: Business Wire)

https://www.businesswire.com/news/home/20230613005077/en/PCI-SIG%C2%AE-Announces-New-Research-Projecting-PCI-Express%C2%AE-Technology-TAM-Expected-to-Reach-10-Billion-by-2027

PCIe測試與分析技術

在當今高速資料傳輸的世界中,PCIe已經成為許多系統的核心介面標準。然而,要確保PCIe設備的穩定運行,進行有效的發射器、接收器以及協議測試是至關重要的。

發射器測試

發射器(Tx)測試的目的是評估PCIe設備輸出參考時脈和數據信號的各種關鍵特性,如上升/下降時間、信號振幅、眼圖寬度和抖動等。這些測試通常使用即時示波器(Real-Time Oscilloscope, RTO)來進行,並由脈衝模式產生器(Pulse Pattern Generator, PPG)作為訊號源測量鎖相環(Phase Locked Loop, PLL)的頻寬,以確保信號的準確性和穩定性。

透過這些測試,可以確保PCIe設備在不同工作環境下都能維持其性能和可靠性,從而保障整體系統的穩定運行。

 

創旭精密提供是德科技UXR0334A Infiniium UXR 系列示波器:33 GHz4 通道方案

是德科技UXR0334A Infiniium UXR 系列示波器:33 GHz,4 通道方案

協助使用者針對PCIE5 相關transmition發射端驗證,搭配選件軟體D9050PCIC(PCI Express 5 發射器電子效能驗證與相容性測試軟體

 

▲ 標準相容性需求可在選配D9040PCIC執行PCIE5以下技術標準。

解決您所需要與
迫切的難題

客製化軟體服務、儀器方案選擇與功
能實踐問題,請聯絡我們。

COPYRIGHT © TMY Technology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

聯絡我們

Leave your message and we will get back to you shortly.

我需要